摘要:高校党建工作通过传承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有效提升师生的政治意识、历史使命感及服务社会的责任,增强校园凝聚力,促进文化健康发展。非遗文化的融入,强化了师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了道德素养,推动了文化创新,服务了地方发展。学院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和地方非遗文化,建立了非遗传承创新基地,为师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将党建活动与非遗元素结合,增强了党员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意识。通过设置非遗传承创新课程,加强了学生党性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举办文化节活动,吸引了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建立的评价机制激励了师生的积极参与,促进了非遗传承创新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学校文化软实力和党建工作水平,形成了具有高校特色的非遗传承与党建工作新模式。
一、背景与问题提出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加深,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对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高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效融合,而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需求,需要创新工作方法,以提升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覆盖面。再者党建活动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的形式,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也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提升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通过将党建工作与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党建工作在高校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理念与问题解决思路
(一)理念
“红色基因·非遗新韵”的理念是通过党建活动注入非遗文化元素,增强党建活动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师生文化自信,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有特色的非遗传承与党建工作新模式。
(二)问题解决思路
党建工作与非遗融合从以下几个路径展开:
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走出去”开展普及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非遗传习、非遗讲堂等,旨在提升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的日常教学中,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增强党建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构建“3+X”联动铸魂学习机制,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总支、党支部、党员的三级教育和常态化培训中。利用“三会一课”、主题教育等党建活动,深化对非遗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开展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党日活动,通过文化的形式加深党员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认同。
强化非遗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通过非遗文化展示和传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的根基,使师生更加自觉地接受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党建活动,让师生参与到非遗文化保护和创新实践中,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
创新非遗文化的表达方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媒体、网络平台等,创新非遗文化的展示方式,使之更贴近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增加其吸引力。开展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等,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
加强非遗传承人与师生的互动交流:举办非遗传承人讲座和工作坊,让师生直接从传承人那里学习非遗知识和技能,真实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建立校内外非遗文化志愿者团队,由师生参与非遗文化的调研、整理和传播工作,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三、实施方法
(一)确立创新融合非遗项目
为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地方发展,我院结合地方非遗文化和专业群特色,确立了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类别的非遗项目与党建工作创新融合,以确保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够有效地加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和党性教育。如传统技艺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先市酱油、护国陈醋等;传统美术类的纳溪蝴蝶画、蜡染、刺绣等。
(二)制定融合非遗文化党建活动计划
融入党员教育培训:结合学院党总支、党支部、党员的三级教育,开展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党日活动,通过文化的形式加深党员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认同。结合定期开展的“三会一课”,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教育党员如何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去。定期组织党员参与非遗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如非遗文化节、展览等,加强党员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师生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和学习实际,探索非遗文化与创意设计的融合之道,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创新发展,深化师生对地方非遗文化的学习与理解。
组织党员参与社会服务:党建活动组织党员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推广的相关社会活动,可以通过开展教育普及活动、参与保护与传承实践、探索创新与发展路径等方式。首先可以组织师生党员到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举办非遗文化的展览和讲座,通过展示非遗物品、讲解非遗历史和文化意义,加深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其次结合我院专业特点制作非遗文化宣传片、拍摄非遗作品、创作非遗美术作品、设计非遗文化宣传资料,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进行传播,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再者鼓励师生党员直接参与到非遗项目的学习和传承中,如结合我院非遗普及基地、非遗大师工作室学习传统技艺,并在实践中进行展示和教学。最后还可以开展“非遗+”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发师生党员创意潜能,探索非遗与现代设计融合和发展。
通过组织党员参与社会服务,既能培养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也可以向社会展示党的良好形象,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实施过程
非遗文化与党建工作的创新性融合,依托于艺术设计国家级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四川省非遗文化普及基地的资源,实施了包括建设非遗传承创新基地、党建活动融入非遗元素、设置非遗传承创新课程、举办非遗传承创新文化节活动、建立非遗传承创新成果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一)建设非遗传承创新基地
结合四川省非遗文化普及基地、学院非遗文化展厅、美术作品展场、大师工作室等地点建设非遗传承与创新基地,进行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展示、创新实践成果的展示、党建教育等多功能利用。同时设置非遗工作室,为学生提供非遗技艺学习与实践场所;开办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参与非遗传承与创新项目,并将创新转化的成果进行展示和销售。基地的建设起到了宣传非遗文化、展示创新成果、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党员文化自信等多重作用,是非遗文化与党建工作创新融合的实施载体。
(二)党建活动融入非遗元素
创新设计党建活动,将非遗元素融入其中,通过举办非遗技艺比赛、非遗展览等活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开展以非遗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党员学习活动,组织党员参与非遗项目调研、实践等,增强党员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意识。
(三)设置非遗传承与创新课程
开设非遗传承与创新相关课程,包括非遗保护理论、非遗项目管理、非遗创新设计等,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培训。引入党建元素,设置党建理论课程,结合非遗传承与创新实际案例,加强学生的党性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学院依托课程改革、平台搭建、实践项目,将非遗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探索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路,构建“传承+创意”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走进非遗、感受非遗、传承非遗、创新非遗”递进式教学,探索出一条“思政为先、专业实践、协同创新、共育人才”的培养路径。使学生具备正向的价值认知、科学的知识结构、卓越的创新思维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将课程作为行业的“生产室”,将课程作业直接转化为优质的非遗技艺传播作品。将“课程思政、作品思政、实践思政、项目思政、活动思政”作为重要标准纳入教师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更加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项目制引导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非遗传承与创新文化节活动
定期举办非遗传承与创新文化节活动,组织非遗展示、传统工艺体验、非遗演出等,吸引师生及社会公众参与。结合党建活动,举办党建文化节,通过党史展览、主题教育讲座等方式,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
(五)建立非遗传承与创新成果评价机制
建立非遗传承与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定期评估非遗传承项目的传承效果和创新成果,制定奖励政策,激励师生积极参与。结合党建工作,加强对党员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表现评价,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经验与创新
党建与非遗融合创新的实践,是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将党的建设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增强了党组织在文化领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一)提升文化认知与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将党建活动与非遗文化结合,使党建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让非遗文化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认知和传播。
(二)加强党建与非遗的互动
实施“党建+非遗”的主题活动,将党建工作与非遗保护有机结合,如将地方党建工作成果融入非遗项目的展示中,这不仅突出了地方文化特色,也提升了非遗的传播力和文化自信。鼓励党员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如通过师承关系学习传统技艺,确保技艺和知识的准确性和纯粹性,实现党建与非遗传承的共融共生。
(三)强化教育与人才培养
将党建主题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教学、学生实践有机融合,如通过非遗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培养爱党情感和铸魂力量。
(四)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开展“非遗+”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发师生党员创意潜能,探索非遗与现代设计融合和发展
六、思考与展望
(一)思考
高校党建与非遗融合创新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策略,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创新融合实践对于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治理、乡村振兴、国际交流以及思想和政治保证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这种融合实践不仅能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还能够为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和政治保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展望
高校党建与非遗文化融合的未来发展不仅关乎文化传承和创新,也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同时强化高校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就未来发展方向而言,可将非遗项目与专业人培教育课程深度融合,使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和参与非遗项目的实际工作;建立以非遗为主题的研究中心,鼓励跨学科的研究,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校园与社区的合作,推动非遗文化在地方社区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实践和服务的平台。
就未来所面临的挑战而言,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下,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如何有效传播和教育是一大挑战;传统非遗项目如何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使之不仅仅停留在博物馆或教科书中,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思维。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校党建与非遗融合创新有望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七、附录
(一)师生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技艺培训、社会实践活动
1.2021年3月,非遗进校园,知行结合传匠心,非遗文化宣传与保护志愿服务。
2.2021年3月,学院师生走进泸州市天立社区开展了以“非遗进社区·民俗文化共传承”的活动。
3.2022年5月,前往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传统油纸伞制作技艺传习所”“油纸伞博物馆”开展了“一把油纸伞,撑起非遗梦”志愿者非遗技艺培训活动。
4.2023年5月,前往金井湾社区、百子图社区和天立社区开展“雷锋精神我传承,非遗文化我弘扬”志愿服务活动。
5.2023年7月,数字创意学院“传承·治理·振兴”非遗市集文化志愿服务队的31名师生前往泸州市叙永县枧槽苗族乡开展了以“坚定文化自信,铸就民族团结之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6.2024年4月,学院举办“翰墨飘香,墨香四溢”非遗技艺体验活动,作品内容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更是对红色爱国精神的传承。
(二)师生党员参加学院举办的非遗传创活动、讲座
1.2022年4月,数字创意学院举办“互联网时代下非遗油纸伞的创新发展”讲座,邀请了国家级非遗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泸州市江阳区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第七代传承人毕原绅担任讲座主讲人。
2.2023年6月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泸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数字创意学院、师范学院、泸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关工委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承办,四川省赤水河流域非遗普及基地、四川省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团队协办的《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魅力》讲座。
3.2024年5月,数字创意学院举办“五月花正红,非遗走校园”实践活动,推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非遗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
(三)师生党员参加学院举办的党团知识竞赛、非遗文化设计竞赛
1.2021年9月,“文创话泸酒 研学助非遗”,学院艺术设计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师生一行30人,参加了中国首届酒城文创设计大赛颁奖典礼。
2.2021年12月,学院举办“红色铸魂 筑梦未来”党史主题设计大赛 礼赞建党百年。
3.2022年3月,数字创意学院古韵非遗协会举办“清明纸鸢,非遗随行” 风筝样式设计大赛;激发全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全体同学共创优良人文环境与和谐发展的氛围。